火花BBC | 悠然午餐会第5期:“微观经济学与实验”的那些事儿
Date: 17 8 月 2022

本期主题

微观经济学与实验

第五期受邀嘉宾为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助理教授张旭老师,参与者有来自各枢纽和教学中心的多位老师、教职员工及学生。

谢丹阳老师强调到,推出“火花BBC·悠然午餐会”活动,是对跨学科研究实践的多元尝试,意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进行丰富的交流与分享

本期主题:微观经济学与实验

重点话题:

▶ 微观经济学

▶ 有关经济学实验设计的讨论

▶ 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

▶ 空谈博弈

微观经济学

活动伊始,谢丹阳老师首先邀请张旭老师介绍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背景和特点。
X:

能否把你研究的大领域和细分方向给大家介绍一下?

答:

就大家提出有关实验经济学中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疑问,张旭老师利用案例和理论结合进行回答与探讨。经济学领域浩如烟海,我自己研究的内容连沧海一粟都谈不上。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经济学整体的概念。经济学里面大的方向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比如,谢老师是宏观经济学家,张光老师主要做计量经济学方向研究,而我做微观经济学方向的研究。如果要给微观经济学打广告的话,我会说只要是生物,就一定和微观经济学脱不开关系。

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认为是“稀缺性”。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是有限的,如何最大化利用时间,充分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指的就是稀缺性。活着的东西就会面临资源的稀缺性,就会面临合理分配。

生命时间如何分配是个人的抉择,因为无法和别人交换时间。如何分配时间已是一个人人头疼的问题。由此可想而知,当分配的对象可以交换,分配的主体间有了互动,问题会变得多么复杂。

X:

宏观经济学从80年代开始也越来越注重微观基础。刚起步时,我们会假设个体是一样的、无差异的,这样方便我们刻画个体行为并进行加总。现今计算机的算力已大大提高,各个体的禀赋和行为偏好即使存在异质性,加总起来的宏观模型仍然可以求得一般均衡解。所以现在我们分析宏观政策时,常常使用的是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动态优化模型。

答:

同意谢老师的观点。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正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特点。

我们接着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分类。至于微观经济学怎么细分呢?大部分学科都可以这么分,即理论和实证

其中理论可以分为2个方向,一个是个体决策,即你的行为不是由其他人决定的。另一个是博弈论,即你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其他人影响,你的行为也可能影响其他人。按理论分类,我主要研究博弈论

实证可以有两种分法,一是按照话题来分,那就很广泛了,比如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因为经济学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问题都有经济学家研究。

另一个是按照数据来源来分,其中一个维度是看数据是自然发生观测来的,还是靠实验方法获得的。另一个维度是数据在哪里收集的,实验室外(实地数据)还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因此,数据的来源就有2*2共4个维度。按数据来源分类,我主要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从事实验经济学研究。

在实验室里收集经济学数据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流行是近20年的事情,算是比较新的方法,但它本身有60-70年的历史。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教授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市场价格的变化,发现其与理论预测的市场均衡是一致的。2002年,弗农·史密斯教授和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关经济学实验设计的讨论

就大家提出有关实验经济学中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疑问,张旭老师利用案例和理论结合进行回答与探讨。

X:

各界对实验经济学有很多批评,比如对数据的可靠性的质疑。你们对此事什么态度?

答:

我先和大家讲个笑话,是关于慈善和捐助的。冯小刚电影里有一段经典对话,记者问:“先生,假如你有100万,你可以捐出来做慈善吗?回答:“可以”。”你有1000万呢,你愿意捐吗?“回答:“可以”。“如果你有1个亿呢?”回答:“十个亿我都捐“。

对于这类纯假设性问题,基本没有刺激或动力推动你去思考。而当你问一个有车的人”如果你有一辆车,你愿意捐吗?”,他就会反应过来,说“我不愿意”。因为只有当真的拥有的时候,受测试人才意识到这是一个真的问题,他的反应才更真实。

图片来源:《私人定制》电影

回归到这个问题本身,面对各界的疑问,我们要看我们是在什么基础之上改进研究的方法。在经济学实验突出强调激励(incentive)的方法之前,大多数问卷研究都是纯假设性的问题,很难推动人去认真思考答案。所以我们实验经济学希望达到的就是,保证受访者说实话和他们自己的动机是一致的,我们称为incentive compatibility。那怎么保证一致呢?比如博弈实验。假设大家都是希望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钱,我们就按他们在实验中博弈的结果付给他们实际的报酬。

X: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对实验研究可靠性的质疑。假如让你猜深交所和上交所的收盘指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是深交所奇数赚50,上交所偶数赚55块。那么你会选择赚50还是55的?理性人会选赚得多的,因为概率都是50%。但是实验发现,人们有Home Bias,我们离深圳近,很多人就会选择深交所。这种实验结果你相信吗?

答:

当人们在实验中的行为偏离理性人模型的预测时,往往会有学者质疑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何让结果更令人信服,这是实验设计的核心问题。从前面提到的激励的角度,提高实验报酬的金额,能够使结果更加可靠。另外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里重复实验,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稳健性。还有就是当我们观察到大家的选择有某种规律时,应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去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L:

我之前看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它让受测者看不同的海浪击打香港海岸的影片,通过测心率等变化来判断大家对气候变化的感受。还有一种是让受测者看不同街景的图片,通过眼动仪等变化来判断大家对城市建筑的感受。我个人有些怀疑这类实验的有效性,因为我认为受测者已经提前知道了自己被测试,看到的内容都是假的,那么他的反应就不是最真实的了,研究结果会有偏差。所以像这类研究,要怎么提高可靠性呢?

答:

很好的问题。这种叫做实验者效应,受测者知道你在做实验,他在被观察,甚至知道你希望他的答案、反应是什么,所以他会顺着这个方向去回答,当然也可能是反向而行。有些时候是可以通过更好的实验设计来避免的。所以心理学实验往往会隐藏实验的真实目的,不让受测者知道实验主题和目的是什么。但在经济学实验中一般不会这样。

X:

但在实验中,作为受测者我可能瞬间触发了很多情感反应,他们与气候并不相关,很难讲的清楚。那么测试之后是不是还要debriefing,回顾当时行为和选择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答:

是的。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通常会让参与者做个问卷,收集额外的数据,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从而深度挖掘,增加数据和实验的可信度。

B:

通常一个经济学实验的规模要多大?

答:

实验研究的样本量通常是由功效分析(power analysis)计算决定的,当然也受预算的影响。一般来说,预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差异越大,需要的被试人数越少。实验室实验往往分场次(session)进行,比如希望一共有150个被试,而实验室有30个座位,那就分5场进行。

Z:

测试效果会因为实验里假定给的金额多少而有变化吗?

答:

有可能,但是实验经济学中的经典实验结果还是比较稳健的,比如损失厌恶。当金额增大时,实验结果从定性来看没有差异,定量上有细微的区别。

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

除了实验设计外,大家还非常关注经济学实验对于实践应用的意义。张旭老师从为什么要做实验、如何判断实验的优劣两个角度抽丝剥茧,通过内部有效性、外部有效性两个不同的评价维度进行解答及话题延伸。

VH:

经济学实验对于实践的意义是什么?对哪些人群或者社会应用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X:

很多论文最后一章节会写本文研究的影响与意义,研究人员也会把文化、社会规范等纳入实验的考虑中。

答:

对于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评价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为什么要做这些实验。实验的目的,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理论出发,通过实验来验证已有的理论。另一种是应用导向,更在意这个实验的发现在实验室外会有什么用途。

第二,如何评价一个实验的好坏。评价一个实验好与坏、有没有用,主要有两个维度是: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当然有的时候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难以兼顾,需要有所取舍。

刚才大家问的实验到社会的推广应用等等,指的就是外部有效性。如果我把实验设计的很复杂,接近现实情境,那么直观上来说它的外部实验性就会更强。但当实验变得很复杂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实验的优势。无论是经济学实验还是自然科学实验,其最大的优势是通过简化问题,通过控制变量,获得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相反,实验越复杂、越追求外部有效性时,变量就会过于复杂,可能就会损失内部有效性了。所以这些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至于侯老师提到的,怎么从实验室走到实际应用中呢。我会说分步走,先是在实验室设计简单实验,检验研究者的直觉是否正确,测试内部有效性。然后再设计得更复杂些,看结果是否是稳健的。随后我们再做实地实验,如果实地实验效果很好,那么再去应用推广。通过大量应用、实践去推进,最终可能变成行之有效的政策。

空谈博弈

X:

你有一篇文章讲的是cheap talk,可以跟我们科普一下这是什么?

答:

Cheap talk是博弈论的常用术语,中文翻译为“空谈博弈”。理论上它属于信息经济学,也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

信息经济学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讨论信息在博弈中的作用和对决策产生的作用。

首先要界定什么是空谈,什么不是空谈。如果我说的话能直接改变你的收益,这不叫空谈。反之,如果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且我说的话和你的收益没有直接关系,才叫做空谈。但就算是空谈,其中也可能包含有用的信息。空谈博弈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我手上有你不知道的信息。我对你讲的空谈可以和我知道的信息有关,可以完全无关。要不要信我说的话,信几分,这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我的空谈对你有没有用,这取决于咱们的利害关系是否一致。基于咱们的利害关系,你要从我的空谈中分析出对你有用的信息。

图片来源:千库网

X

空谈有用吗?可否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顾问给建议是一个常见的应用。顾问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决策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但他没有决策权。假设顾问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任何建议,他说的话就是空谈。比如你的投资顾问建议你买某只基金,这时你就要考虑是否听从他的建议。假如你们利害关系一致,比如是你对象推荐的,那么你应该相信他(她)。但如果是某个银行理财经理的建议,你就要当心他是不是收了这只基金的好处了。

我再举一个不是空谈的例子。在病人的化验结果出来后,医生通常要将结果如实告知病人,不能想说啥说啥,所以不是空谈。这里医生和病人的博弈在于医生选择哪种化验方式。比如covid-19的检测方式有好几种,量体温、测核酸、测肺部毛玻璃影像等,不同的实验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假设医生可以选择采取哪一种检测方式来检测病人。若医生是大爱无疆的,那么他可能会建议病人用最精准的方法测试;若医生自私自利且能从病人的医疗费用中提成,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个不那么准的测试,增加无病的人被误诊的几率。这里医生可以选择哪一种方式对自己最有利,这就是信息设计的问题,也就是“劝说问题”。

此外,大家还就学者在实地实验、自然实验、心理学实验等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未来,火花BBC·悠然午餐会将陆续邀请社会枢纽、港科大(广州)其他各枢纽及学域,以及校外嘉宾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来到我们的午餐会活动中。

如想报名或您对活动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私信我们。

关于火花BBC·悠然午餐会

BBC缩写为Brown Bag Casual,是Society Hub在每周五进行的"悠然午餐会"常规活动。其中Brown Bag一词来源于take away快餐的牛皮纸包装,代表在国外高校常见的牛皮纸简式午餐。

在这里,学科和职级的身份界限被打破,每个人的角色将被自由定义。

我们希望,在得天独厚的交叉学科沃土里,每个个体都可以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午餐氛围中。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深情、对社会的关注,共同聚焦当期主题,碰撞思想的火花,点亮智慧的光芒。